侵略事件


納粹德國與二次世界大戰

希特拉奪取政權

        希特拉(Adolf Hitler)本為奧國人,出身行伍,1902年在慕尼黑組織國家社會黨(Nazi Party, 納粹黨)。1923年希特拉在慕尼黑起事失敗被拘禁獄中,著有《我的奮鬥》(Mein Kampf) 一書,其主張如下:

  1. 建立一個包括所有屬於日耳曼血統的人民(如奧地利、荷蘭、捷克等地的日耳曼人)的大德意志國家(泛日耳曼主義,Pan-Germanism )。

  2. 撕毀「凡爾賽條約」,收復失地,恢復德國戰前的光榮。

  3. 推行反猶太人運動,取消他們的公民權利,剝奪他們的就業機會。

  4. 反對共產主義,厲行黨化教育,使青年成為納粹的工具。

  5. 積極擴充軍備,與其他大國平等。

        希特拉獲釋後,積極推行反猶太運動,當時世界經濟大恐慌,德國所受的壓力最大,希特拉以改善經濟,修正楊格計劃,實行徵兵制,收復失地為號召,甚得人民擁護,勢力愈來愈大。1932年,國社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,翌年,興登堡總統任命希特拉為相,希特拉卻於下議院取得更大權力,1933年2月27日國會發生大火,希特拉指為共產黨所為,乘機消滅共產黨和反對勢力,宣佈國社黨是唯一的政黨,實行一黨專政。1934年,興登堡總統逝世,希特拉任元首,集總理和內閣大權於一身,對內擴充軍備,撕毀威爾瑪憲章,人們只聽命於領袖,對外一改外長轍斯曼的國際協調政策,採取強硬手段,德國自此成為由納粹黨統治的極權國家。德國缺乏農業資源,因此納粹德國組成「國家糧食組織」,但德國的糧食生產不足以自給自足,因此希特拉把烏克蘭、波蘭等地視為日耳曼民族的「生存空間」(Lebensraum),欲以東歐之糧產,配合德國之工業。於是德國不僅可稱霸歐洲,還可揚威世界。

希特拉(Adolf Hitler)

向外擴張

        1933年10月,希特拉為相,要求軍備不遂,退出國聯。1934年,希特拉任元首,翌年以反蘇防共之先鋒自詡,宣佈廢除「凡爾賽條約」,把10萬陸軍擴充至60萬。1936年,希特拉藉口法蘇訂立「互助協定」,違反國聯規定,因而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,並宣佈廢除「洛加公約」,「巴黎和約」徹底被粉,同年,德國與意大利聯合出兵干涉西班牙內政,並於十月與意大利結盟,組成「羅馬、柏林軸心」。1937年,德國與意、日締結「防共協定」。1938年3月,希特拉藉口德奧同種同文,以軍事演習為理由,進軍維也納,兼併奧國。9月,希特拉在幕尼黑會議中取得蘇台區,繼而兼併捷克。1939年8月,德國自毀防共協定,與蘇聯簽訂「互不侵犯條約」。1939年9月1日,德國發動閃電戰侵略波蘭,英國和法國在50小時後向德宣戰。二次歐戰正式爆發。

註:「軸心」一詞由墨索里尼在1936年11月1日後提出,意謂由於德意這兩個充滿活力的政權的結合,不僅   可以消滅東方的共產主義,而且可以征服西方衰落腐化的民主政權,今後歐洲的歷史行程將隨「羅馬、柏林 軸心」(Rome-Berlin Axis)而轉動。「羅馬、柏林 軸心」成立後一個月,德日簽訂反共公約,意大利亦隨後加入,1940年9月27日,日本加入軸心,由「羅馬、柏林 軸心」擴大為 「羅馬、柏林 、東京軸心」。     


意大利與二次世界大戰

墨索里尼奪取政權

        墨索里尼(Benito Mussolini),師範出身,社會黨人,曾為意大利前進報編輯,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鼓吹參戰而被開除黨籍及免除職務。戰後,意大利人不滿政府的儒弱無能,政黨紛起,以社會黨聲勢最大,有傾向共產政府之計劃,而意大利人民對此抱懷疑態度,墨索里尼於是在1913年3月在米蘭召集不滿現狀的人及退伍軍組織法西斯黨,與社會黨對抗,主張極端民族主義,把國家視為最高之集團,凡國民有絕對服從和犧牲之義務,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以撲滅共黨活動及恢復古羅馬帝國光榮為號召,甚得黨人支特,其黨人實施嚴格訓練,以破壞、罷工或遊行為職業。1921年,意相吉野奧提早下野,墨索里尼率黨員進佔羅馬城,意王於1922年任命墨索里尼組織內閣。

註:法西斯(Fasces)一詞,原為羅馬共和時代執政官衛士所執的木梃的名稱,義為威棒。羅馬執政官在非常時期可被任命為迭克推多(Dictator,獨裁者),可全權處理政務。墨索里尼以法西斯為黨名,有「獨裁威嚴」之意。

獨裁統治

        墨索里尼組織秘密警察,以拘禁、放逐、謀殺等手段對付異己,又廢止言論、出版、集會等自由。1925年後解散國會,以墨索里尼的命令代替法律。1926年頒佈勞工關係法案,規定由政府組織工會,禁止罷工,使社會恢復秩序。1927年,墨索里尼集首相、外交、海、陸、空軍部長於一身,政府要員均須由他任命。在內政上,他整理財政,開發交通,獎勵對外貿易及農工生產。尤以解決勞資糾紛,破壞共產黨和社會黨聯盟最為成功。

向外擴張

        法西斯黨以恢復古羅馬帝國光榮為宗旨,有極濃厚的帝國主義色彩,意大利領土有限,糧食不足,因此墨索里尼執政後不久即對北非、西亞及法國東南部進行侵略。

  1. 1924年佔領阜姆:阜姆(Fiume) 是亞得里亞海北岸的港口,(第一次世界大戰)戰前屬於匈牙利,戰後為南斯拉夫所得,墨索里尼執政後,於1924年與南斯拉夫訂約,取得阜姆主權。

  2. 侵略阿比西尼亞:阿比西尼亞(Abyssinia)是東非小國,富有農產和礦產,意大利垂涎已久,1934年,意國藉口意、阿邊界問題出兵進汶阿比西尼亞,阿國向國聯投訴,國聯認為此舉屬於侵略行為,決議於1935年10月對意國實施經濟制裁,惟各國意見不一致,使墨索里尼有恃無恐,1936年6月,意軍攻入阿國首都,阿比西尼亞滅亡。

  3. 干涉西班牙內政:1936年,意大利退出國聯,與德國干涉西班牙內政。1936年2月,西班牙在新議會選舉中由人民陣線派勝出,掌握政權,以佛朗哥(Franco)為首的反政府分子在西班牙西南地區發動攻擊,企圖奪取政權。德、意兩國支持佛朗哥的軍事行動,英、法對政府的態度軟化,使佛朗哥的勢力發展迅速,內戰延續數年,直至1939年初,佛朗哥軍隊佔領馬德里,奪取政權,建立法西斯主義的政府。

  4. 與德日結盟:1937年成立「羅馬–柏林軸心」,與德、日訂下「防共協定」。

  5. 1939年吞併阿爾巴尼亞:亞爾巴尼亞是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小王,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意大利、希臘和南斯拉夫均欲吞併亞爾巴尼亞。1920年國聯准其加入成為會員,取得國際上獨立國的地位。1926年成為意大利的保護國,1939年被意大利吞併,意國勢力伸入巴爾幹半島。